top of page

真悔改伴随弃绝罪的真正渴望(艾利克森)

归信的消极方面就是弃绝和否定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悔改。悔改建立在我们对自己所行恶事虔诚的歉疚上。我们考察悔改和信心时应该记得,它们是无法彼此割裂开的。我们会首先考察悔改,因为,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个人救赎行程开始的地方。

希伯来语中用来表达“悔改”这一观念的词有两个。一个是nācham,表示“呼吁,叹息或呻吟”,意思是“忧伤或伤恸”。当该词用来表示因为考虑到某人自身的品格或行为而引发的某种感情时,意思是“懊悔”或“后悔”。有趣的是,当nācham用来表明“后悔”的意思时,这个动词的主语通常是上帝。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创世记》第六章6节:“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

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悔改,更通常用shûv这个词来表示。在先知呼唤以色列人回转归向主的经文中,就多次用到这个词。这个词强调道德上有意识地分离开来的重要性,离弃罪并进入与上帝联合之中的必要性。

在新约当中,同样也有两个主要的单词用来形容悔改。metamelomai一词的意思是“有一种关心、关照,或悔恨的感觉”,以此来强调悔改中的情感方面,是一种因为做错了事而悔恨或忧伤的感情。耶稣在两个儿子的比喻中就用到了这个词。父亲要大儿子到葡萄园去做工时,“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太21:29)小儿子说自己要去,但却没有去。耶稣把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耶稣就是在对他们讲道)比作是小儿子,把那些悔改的罪人比作大儿子。《圣经》在谈到犹大因为自己背叛了耶稣而感到懊悔时同样也使用了metamelomai这个词(参太27:3)。看起来,metamelomai这个词可以用来简单地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和懊悔,就像犹大一样;这个词同样也可以表示真正的悔改,包括行为上的实际改变,就像那个大儿子一样。如果我们将犹大和彼得对自己所犯罪行做出的反应来进行对比,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彼得又重新转向了耶稣,恢复了与耶稣的联合;而犹大认识到罪却只导向了绝望和自我毁灭。

新约中另一个经常用来表示悔改的词是metanoeō,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是“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某事,或是在心思意念上有所改变”。在早期教会的讲道中,这是一个关键词。在五旬节那一天,彼得呼吁听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

我们在查考悔改的问题时,无可避免地会认识到悔改作为救赎的先决条件的重要意义。有无数经文和不同的语境都在强调悔改,这就明确地表明,悔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敦促在许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要悔改;这就表明,悔改并不是一种只是针对少数处在当地情境中的人的信息。毋宁说,悔改是基督教福音最根本的内容。在施洗约翰和耶稣的讲道中,悔改都占据了突出地位(参太3:2,4:17)。保罗在亚略巴古对哲学家们讲道时,也曾这样说到:“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最后这个宣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普世性的:“各处的人”。这样看来,毫无疑问,悔改乃是福音信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我们来说,明白真悔改的本质非常重要。悔改是人对自己的罪虔诚的歉疚,并伴随着转离罪的决心。悔改同样也有别于不同动机对自己所做错事的其他形式的懊悔。或许,一种懊悔只是受自私的驱使。如果我们犯了罪,而后果令人不快,那我们可能会真心为所做的事懊悔。但是,这却并不是真悔改,而只不过是后悔而已。真悔改是因为干犯了上帝并伤害了自己,所以对自己的罪感到歉疚。这种歉疚伴随着弃绝罪的真正渴望。

《圣经》反复强调人必须悔改,这是反对迪特里希·朋霍费尔所称为“廉价恩典”(或“轻信主义”)的不容置疑的论据。仅仅相信耶稣并接受祂所赐下的恩典,这是不够的;人里面那个人,也必须有真正的改变。如果人仅仅需要相信上帝的恩典,那么,还有谁不希望成为基督徒呢?但是,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人若没有有意识的悔改,就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已经从罪的权势下蒙了拯救。这样,他就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委身。任何尽可能简单地使人成为门徒,从而尽可能多增加门徒数目的做法,其结局都会削弱门徒的质量。

13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关于我们

1.jpeg

坚守真理!践行信仰!荣耀基督!

更多文章

bottom of page